面对中国庞大的理财市场,随着金融开放政策的不断出台,外资机构不仅通过控股合资券商、设立“境外私募”等方式布局中国市场,还关注新成立的银行业理财子公司。
有外资机构表示,通过合资或其他方式参与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是外资开拓这个市场的理想方式。然而,资金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障碍。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雷璐在首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合作,进一步扩大上海金融服务业的高层次开放。比如,外资金融机构和大银行在上海联合设立理财公司,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外资机构在上海设立或持有证券、期货和经营机构率先。”
今年7月初,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出台的11项金融业开放措施包括: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设立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提前到2020年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外资股比例限制原定于2021年取消的时候等等。
除了政策背景之外,银行业金融子公司之所以成为外资在华投资的主要焦点,显然与银行业金融市场的巨大规模有关。
“资产管理市场很大一部分是银行财富管理。银行理财总规模近30万亿元,占整个资产管理规模的近四分之一,远超公募基金。”野村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吴海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根据此前溥仪标准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395家商业银行(不含外资银行)在季末拥有10.0811万种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估计为27.68万亿元,较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4.91%,但规模仍然巨大。
从2018年新资产管理条例的实施到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加速成立,资产管理市场迎来了深刻的变革。截至目前,已有32家银行宣布成立金融子公司,工、农、中、建、贸五大国有银行的金融子公司相继开业。
记者获悉,某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销售的一款规模近30亿元的理财产品,一个上午就被抢购一空。相比之下,为“境外私募”募集单个产品的规模往往只有1亿元,募集周期比银行型理财子公司要长得多。前者坚实庞大的客户基础无疑让外国投资者羡慕不已。
目前,许多外资机构已经开始研究与银行金融子公司合作的可行性,并接触潜在的合资企业。《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一家大型全球资产管理机构欲入股一家银行业金融子公司,成立一家合资资产管理公司,但因种种原因未取得进展。
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
法巴中国CEO兼总裁赖长庚此前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刚刚成立,仍处于业务探索和发展阶段。而且习惯于轻资本运营的外资资产管理机构,可能无法承担银行理财子公司支付的数十亿元资金规模,需要寻求其他合作方式。
“障碍之一确实是资本问题。国内银行业金融子公司的资本规模往往是几百元。外资10%的话,也要交10亿,对外资来说太多了。”吴文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建行金融注册资本为150亿元,工行金融为160亿元,交通银行金融
本内容由第一财经原创,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CBN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提取、复制或创建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局: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
外资资产管理银行第一金融部